人大-上财财政学双边论坛顺利召开
时间:2019-04-012019年3月30日,“人大-上财财政学双边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01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 (IPFT)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勇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郭庆旺教授,执行所长吕冰洋教授,刘晓路,张静,代志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税收系主任范子英教授,张牧杨,刘贯春,徐静,外经贸李明等老师参加并先后报告论文。
郭庆旺所长为论坛开幕致辞,首先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长期以来,财政学科的研究同仁具有较高的团结性,这种论坛形式继承了优良传统,为财政学界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契机,能够促进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深入讨论,以及研究问题的发掘和政策建议的提出,舞台虽小,却处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他强调,定期的互动及专题的研讨对双方都有好处。希望可以考虑加强论坛举办的频率,为财政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期望财政学科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诸位老师的思想精华,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范子英教授对郭庆旺所长的观点表示高度赞同,他表示,传承财政学界团结的传统,是他的一个期望。此外,他还指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科的建设处在转型过程,希望能向人大同行学习。通过此类论坛,他希望能够实现三个目标:一,加强年轻老师的人员往来,组织年轻老师,向优秀同行学习;二,学习人大财政学科发展的经验,比如硕博连读的机制;三,除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未来能够带动高年级学生的互动沟通。
接下来,参会专家学者相继报告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张牧扬副教授报告的论文名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背景下的PPP融资异化》。他首先介绍了PPP在中国的模式和发展,引出“明股实债”的问题,之后基于地方官员的晋升动机和任期来分析PPP融资异化问题。结果表明,任期的后半期晋升压力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的动机之间存在关联。他强调,严格把关PPP融资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可能会把风险引到别的地方。从收支两条线来看,应该建立一个预算内的税种财力来源,削减不必要支出。
中国人民大学刘晓路副教授报告的论文名为《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的财政理论重构》。他指出,当前主流财政理论存在一些根本缺陷,包括“国家缺失”“社会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新的理论弥补空缺。他认为,起源于意大利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财政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更加符合历史演变。综合考虑财政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将财政视为影响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因,能够深刻反映现代财政的职能,体现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
上海财经大学徐静老师报告的论文名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估方法和国际比较》。这篇论文关注转移支付政策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她认为,目前的衡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和规模性等问题,因此在此文中,她构建了一个再分配效率指数,有效避免了之前指数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给出各国转移支付政策再分配效率指数的排名,并通过该指数进一步分解观察产生无效率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张静副教授报告的论文题为《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到户扶贫政策效果评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篇文章试图对中国扶贫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该文章将扶贫项目的研究精准到户,利用农户各方面详细的收入和支出进行DID回归。结果发现,到户的扶贫资金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增加,收入的增长全部来源于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支出的增长集中于农户文教娱、医疗和其他生活性消费支出,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扶贫资金的效果最终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上海财经大学刘贯春副教授报告的论文题为《转移支付结构、财政支出偏向与地区间经济收敛》。他从构建地方政府的竞争博弈模型入手,探讨转移支付结构影响地区间经济收敛的内在逻辑,并强调关键在于地区间异质性的财政支出偏向。他基于199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转移支付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化作用及作用渠道,结果发现中央转移支付具有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显著作用,且这一效应更多表现为专项转移支付而非一般性转移支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代志新助理教授报告的论文题为《Does Stake Size Matter?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 Evidence from Receipt Invoice Lottery in China》。他指出,对逃税的控制除严格监管外还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作者选取四川渠县进行试验,以探究有奖发票对录入发票可能性的影响,以及奖励的幅度该如何设置。结果发现公民确实会对有奖发票做出反应,但设置要明确针对对象。
最后,吕冰洋教授对上海财经大学老师的参会表示再次感谢,祝贺本次双边论坛圆满结束,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刘徵薇 程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