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圆桌论坛
2019年5月15日下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文宗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志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聂辉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林光彬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王文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刘瑞明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吕冰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晓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光荣副教授等多位专家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问题”进行探讨。
文宗瑜研究员围绕“国有企业转型及政府资产负债表或国家资产负债表弥补”展开说明。杨志勇研究员从财政的范畴出发,认为财政的含义应考虑政府各项经济活动,例如政府基金、政府预算、税收和非税收入、国有企业等。聂辉华教授主要就“竞争中性和国有企业财政的问题”展开论述。林光彬教授从国家治理方式谈起,分析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关系的演进历史,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互作用下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王文素教授以春秋时管子和桓公的对话展开国有企业的起源历史,指出最早的国有企业目的在于取得财政收入的同时不引起百姓反对。何平教授从引述《管子》中以商人的技术来实现国家的目标,分析传统智慧所带来的启示;分析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的关系;分析与西方对接的同时,还需要思考是否制度安排合理。三个方面探讨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刘瑞明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多重困局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他从国有企业的目标出发,分析国有企业当前的问题包括效率依然较低、整体绩效下降、国企内部存在两极分化,以及隐性补贴的拖累效应。刘晓路副教授从如何界定国家出发,以威尼斯为例讲述欧洲现代国有企业的起源。马光荣副教授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展开论述。通过各个时期国企利润上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变化,说明国企存在上缴率还未达到目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公共财政的比例仍然不高,以及强制分红制度等问题。刘志伟教授以明清的历史作对照,他认为明清的财政收支属于狭义的财政概念,侧重于当时权贵的私人收支,并且当时所谓的国有企业多是皇商经营,与现代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有所区别。
最后,吕冰洋教授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与会表示感谢。同时,他认为可以根据历史或者现实,凝练出财政目标、约束条件和均衡条件,通过模型来反映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的关系,以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责任编辑:詹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