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

新闻 首页/ 新闻/

“财政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5-09-29

370.jpg

2025年9月27日,“财政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承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协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陈龙分别为开幕式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郭庆旺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作主旨演讲。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吕冰洋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权威期刊编辑部的80多位代表参会。

郭庆旺教授主旨演讲的主题是《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学》,他从“逻辑起点”“基础理论”“中国故事”“标识性概念”“传统文化”等方面,简要阐释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学建设。

研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刘晓路、南京财经大学财税治理研究院教授朱军、辽宁大学经济学部教授董保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长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姚东旻、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安锦、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刘志刚、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旭东、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青、日本专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徐一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马金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等13位专家受邀围绕会议主题先后作论文报告,报告后设置评议环节,评议人针对报告提出问题和建议,双方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

研讨会上午场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陈龙主持。

刘晓路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国家治理论”与财政学方法论的转变》,在比较现代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市场失灵论”与财政社会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理论与主流市场失灵理论的差异与优势,提出中国财政学需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深化和知识体系自主化方面持续努力。

朱军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需要关注的十大问题》。面向未来,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报告认为:在理论建构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的财政“关键词”,创新多学科范畴的研究成果,发挥财政理论研究的改革引领作用,打造“立足当下、指导未来”的理论成果;在实践突破方面,需要重视地方政府丰富多彩的财政实践,关注实践中“政策执行与不确定性”问题,关注“行政权力超越预算管理权力”问题,关注部门间的协同和财政主导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和微观行为方面,避免“过度数学化”“造词异化”的问题,研究关注微观行为、落实财政规则。

董保民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国家能力思想研究》,探讨了顾炎武基于晚明国家治理困境而提出的“顾炎武方案”的思想贡献。晚明帝国在尝试强化中央财政集权后,却因缺乏政治共识机制而最终走向财政与治理的全面崩溃。这一经典的国家治理难题引出了现有文献对国家能力的核心疑问:在政治共识缺位的历史约束下,是否存在构建国家能力的替代路径?启蒙巨匠顾炎武提出的“顾炎武方案”则绕过了外部政治协商这一机制,用有效内部制衡为国家构建可信承诺从而实现国家能力的提高。这一思路采取了与西方思想家不同的进路,为理解国家治理与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非西方思想资源。

张长东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从汲取到福利:农村政治发展的财政社会学解释》,梳理了中国农村财政从税收汲取到福利供给的历史转型,并分析其对基层政权与国家能力的深刻影响。

研讨会下午场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杨其静主持。

姚东旻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何谓公共性?一个财政社会学解释——以我国殡葬服务的财政保障为例》,借殡葬治理案例探讨了公共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与财政保障的关系,提出公共性的实质在于经政治程序确认的社会共同需要。

刘志刚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中国财政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域下毛泽东财政理论探析》,系统梳理了毛泽东财政理论形成过程,分析了其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国家财政治理中的价值,并就如何运用毛泽东财政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新时代中国财政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陈旭东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基于财政可持续能力提升的政府间税收分配机制优化研究——兼论数字时代下税收功能演进》,围绕财政可持续能力,分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压力及数字经济对税收分配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分配机制的政策建议。

张青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统一预算分配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调统一预算分配权以强化财政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从改善预算编制与宏观调控的协同性、确立财政在统一预算分配权中的主导地位和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三个维度,推动预算统筹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徐一睿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从军事财政国家到民主财政国家:和平转型的历史经验与财政逻辑》,强调军事财政向民主财政的和平转型需深刻改革财政体制,以应对制度成本、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挑战。

马珺研究员报告的主题是《财政学中的国家理论》,探讨了财政学中国家理论的历史演变及最新发展,为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马金华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财政与公共秩序:历史溯源、机制解构与中国改革进路》,梳理了中国财政思想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演化路径,揭示了财政活动内在机制是规则、关系和价值三重秩序结构的统一,提出“财政——秩序构建”新范式。

吕冰洋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集分相制:中国央地财政关系的历史规律》,梳理了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历史演变,概括其规律为“集分相制”,分析它如何在激励、平衡与控制三重治理目标下实现中央统一与地方有效治理的平衡。

本次会议聚焦财政基础理论问题,探讨中国财政本质、财政职能、财政与“五位一体”国家治理关系等,以达启迪新知、粹炼思想、建构中国财政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效果,为中国特色财政学的发展与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