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冰洋:积极财政政策要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协调发力
时间:2022-05-31内容提要:疫情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既存在总量性失衡也存在结构性失衡,短期内形成了供给需求“双收缩”的局面。作为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未来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协调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供给能力,同时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以缓解需求侧和供给侧政策同时发力带来的财政压力问题。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积极财政政策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协调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关系。需求侧政策重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旨在使得现实产出接近潜在产出,落实在财政上强调通过财政支出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供给侧政策刺激要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旨在从供给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落实在财政上强调通过结构性减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调整经济结构。当前关于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政策何者更有效问题存在争议,例如,财政政策有两种措施可选择:一是发放消费券1000亿来拉动居民消费,进而拉动企业生产;二是财政为中小企业减税1000亿,通过为企业降低成本来刺激企业生产。这两种形式哪种更有效?对此,学术界观点不一,需要在大量调研和科学测算税收和财政支出乘数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
疫情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失衡既有总量性失衡也有结构性失衡,短期内中国经济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局面,为此,稳增长是首要经济政策目标。宏观调控需要围绕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协调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关系,当前以供给侧政策为主,需求侧政策为辅。在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财政政策以大规模减税降费为主,“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1万亿元,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解压力。2022年我国将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继续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以此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而在财政支出上,2021年财政支出仅增长0.3%,预算完成度为近年最低,专项债发行也没有完成当年额度,有1.5万亿专项债要结转2022年使用。这说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构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财政政策体系,这种政策服务目标是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在结构调整方面,需求侧政策的灵活性弱于供给侧政策。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在需求侧方面,近两年财政支出缓慢,2021年税收超收5000亿元,财政基建类支出有较大的提振空间。结转的专项债与提前下达的1.46万亿专项债将对投资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可以继续针对特定群体发放消费券、完善县乡消费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一定的消费补贴等。在供给侧方面,将会继续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采取税收支持政策,如调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财政支出也会在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上发力。这样,通过采取需求侧政策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实施促进改革和创新政策,不断提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供给能力。
同时,也应看到,需求侧和供给侧政策的同时发力必然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要通过改革积极推动财政治理能力的提高,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实行税收支出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推进财政收入体系现代化等。
文章来源:《工信财经科技》,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