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2019财政学双边交流
2019年3月30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税收系主任范子英教授一行访问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开展“人大-上财财政学双边论坛”。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刘勇政主持论坛,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郭庆旺教授,执行所长吕冰洋教授,研究员刘晓路,张静,代志新参加此次交流活动。对外经贸大学李明副教授应邀参加。
交流中,张牧扬副教授介绍了PPP在中国的模式和发展,引出“明股实债”的问题,之后基于地方官员的晋升动机和任期来分析PPP融资异化问题。结果表明,任期的后半期晋升压力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的动机之间存在关联。他强调,严格把关PPP融资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可能会把风险引到别的地方。从收支两条线来看,应该建立一个预算内的税种财力来源,削减不必要支出。刘晓路副教授指出,当前主流财政理论存在一些根本缺陷,包括“国家缺失”“社会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新的理论弥补空缺。他认为,起源于意大利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财政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更加符合历史演变。综合考虑财政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将财政视为影响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因,能够深刻反映现代财政的职能,体现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徐静老师主要关注转移支付政策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她认为,目前的衡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和规模性等问题,因此她构建了一个再分配效率指数,有效避免了之前指数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给出各国转移支付政策再分配效率指数的排名,并通过该指数进一步分解观察产生无效率的原因。张静副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将扶贫项目的研究精准到户,利用农户各方面详细的收入和支出进行DID回归。结果发现,到户的扶贫资金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增加,收入的增长全部来源于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支出的增长集中于农户文教娱、医疗和其他生活性消费支出,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扶贫资金的效果最终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刘贯春副教授从构建地方政府的竞争博弈模型入手,探讨转移支付结构影响地区间经济收敛的内在逻辑,并强调关键在于地区间异质性的财政支出偏向。他基于199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转移支付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化作用及作用渠道,结果发现中央转移支付具有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显著作用,且这一效应更多表现为专项转移支付而非一般性转移支付。代志新助理教授指出对逃税的控制除严格监管外还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他选取四川渠县进行试验,以探究有奖发票对录入发票可能性的影响,以及奖励的幅度该如何设置。结果发现公民确实会对有奖发票做出反应,但设置要明确针对对象。
最后,吕冰洋教授对上海财经大学老师的参会表示再次感谢,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
撰稿人:刘徵薇 程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