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财政收支“成绩单”公布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二十万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2-01-28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月25日,国新办召开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了去年财政政策落实情况。
兜牢“三保”底线
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符合预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增长4.2%。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中央部门支出下降,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支持基层。
从支出结构看,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分别增长3.5%、7.2%、3.4%,均高于总体支出增幅。
许宏才介绍,为兜牢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财政部门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监测机制等手段,保障县级财政资金充足。2021年,用于增加地方财力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1%,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3.2%,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8.5%,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长11%。总体看,过去一年基层财力持续提高,县级“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让中央财政资金高效下沉到市县基层。2021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2.8万亿元中,分配市县1.8万亿元,体现了增量资金向基层倾斜的要求。截至12月31日,实际形成支出2.67万亿元。目前所有资金全部分配到了资金使用单位,共安排项目43万多个。
从用途看,支持保居民就业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民生支出超1.92万亿元,约占总支出的72%;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166万余家;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支出超过3300亿元;安排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重点项目接近3000个,累计资金超过1.3万亿元,保障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有序开展。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向全面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中央有关补助资金在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元。资金分配重点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地区倾斜。
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许宏才介绍,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强基础”方面,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在“攻关键”方面,财政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抓重点”方面,财政加强对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支持;在“推改革”方面,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大幅精简预算科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营造良好环境;在“重引导”方面,注重发挥税收政策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除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征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外,2021年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并且允许企业按半年或者前三季度提前享受优惠。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兑现的减免税额约3300亿元。”许宏才说。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许宏才表示,2022年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坚持总量和结构并重,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保持财政支出在较高水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用好存量和增量资金,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二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而在减税降费上打折扣;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三是用好地方政府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2022年要优化专项债券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保障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需要。
四是增加转移支付,保障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能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通过资金直达和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等方式,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五是严控政府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强化各类预算支出编制、审核和管理,全过程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推进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衔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六是合理把握政策力度,增强可持续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评估和把握财政收支政策。合理安排赤字和债务规模,有效防范风险。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的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