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欣:关于2021年政府预算报告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3-16预算报告反映了政府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预算具体安排,此次预算报告是一个新起点。
第一,财政政策效果。总体来看,去年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突出,准确来说是用财政成本来换了增长空间。事实上,自疫情之后,财政部门自身压力陡然增大,完成任务并不容易。同时,财政的各方面努力离不开投资、金融、防疫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把积极财政政策落实落细。
第二,重大任务完成情况,例如扶贫、生态、民生等。以财政直达机制为例,我们调研发现以现有的财政管理体系来实现财政资金直达并不困难。2021年继续坚持直达也反映了决策层的政策导向。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不能直接当甩手掌柜。这都体现了财政体制的某些变化。从一定程度讲,财政政策落地实施或将成为推动体制调整的一个办法。
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去年开始,财政政策报告正式向社会发布。财政政策报告与同期的货币政策报告一道,成为研究政策协调的重要资料。这也为“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创造了更加公开对话的新局面。
第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当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如何找寻到有现金回流,能够产生效益的项目,决定了PPP项目重启、专项债使用的绩效。应当看到,财政投资领域有去年没有花完的钱和今年新增的资金在接续投入。财政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财政投资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也很多,比如眼下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等变化都比较大。现有预算可能是基于当年和历史的,但如果在工程进行中遇到价格上涨迅速、成本增加很快,或者项目周期延长等情况,预算规模就有压不住的可能。同时,财政收入已经没有继续大幅增长的空间,财政投资本身就是在紧平衡下运行。更进一步,我们要关注财政资金的流动性。畅通收入流和支出流是化解当前财政压力、保证财政政策更可持续的关键环节。
第五,赤字率问题。此次赤字率3.2%高于市场预期,但是如果从全口径来算实质上是降低了。赤字率降低以后地方名义的财力缺口会不会放大?隐性负债会不会增加?这些都需要考虑。近年来,地方金融部门有时会给地方政府救急、财政兜底,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资金压力较大,需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风险相关问题。
第六,省以下的财政三保的问题。现在大家很关心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经过对中小城市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些基层三保工作不那么容易做。我们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受到基本财力的约束,整体水平不那么高。新形势的困难还在增多。面向多数民族的基本收入制度建设可能是一个出路。
第七,减税降费。过去三年,我国累计减税降费7.6万亿,相当于GDP的约3%和财政收入的15%以上,成效卓著且制度红利还在持续发酵。我们的研究发现,减税降费对促进当前“大循环”有非常积极的效果。以营改增为例,改革后区域协调发展、产城一体化和产业上下游高低搭配的格局迅速形成。
第八,预算绩效问题。就现状来看,预算绩效优化还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尤其是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情况下,提升预算绩效要有新的思路。
第九,现代税收制度。直接税体系和直接税比重是重点,例如本次报告中提出的消费税问题及其他税种立法问题等。
第十,创新转型和生态建设都是当下重要任务,也是财政要支持的工作。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启动的重大创新任务大都要财政来支撑。更广泛的创新转型则要想更多可持续的办法。在地方财力较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政府与市场合作创新的机制成为关键。现在提出在税收和财政上为市场主体提供激励,还在政府采购等环节给予公平市场地位,就是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提供帮助,应该说政策的立体性还是很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碳达峰”。财税部门要做的是一方面要继续强调绿色税收,另一方面则是支出端要体现绿色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