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

新闻 首页/ 新闻/

新书推荐 | 吕冰洋:《走向现代财政:“国家治理财政”视角》

时间:2022-10-18


一、内容简介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台,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重大。本书深入分析中国财政的理论基础、运行规律与改革思路,构建一个崭新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实现“经济有效、社会有序、政治包容”。这是一本关于全景式展示中国财政运行规律的书。


二、作者简介

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11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2017年度青年“长江学者”,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与中青年税收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政策专家工作室”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著作《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轻与重:中国税收负担全景透视》等。


三、目录

第一章  财政的出发点: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

第二节  财政研究基础的新维度:公共秩序

第三节  公共秩序的内涵及演化逻辑

第四节  市场经济发展对公共秩序的冲击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国家治理财政”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国家能力两大支柱与财政作用

第二节  现代财政制度的职能:保护、生产和分配

第三节  “三位一体”国家治理体系:增进公共秩序

第四节  “国家治理财政”的框架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方向:从经济到社会

第一节  财政制度的秩序意义:民主法治基础上的社会整合

第二节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逻辑:从嵌入企业到嵌入社会

第三节  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方向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变逻辑:国家能力视角

第一节  央地关系治理的难题与财政的作用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进与国家能力的提升

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向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财政体制对中央与地方积极性发挥影响

第一节  两个积极性的内涵

第二节  财政包干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第三节  分税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第四节  地方积极性发挥的历史阶段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匹配国家治理结构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

第一节  “上下相维”的治理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及转移支付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在平衡中提高效率

第三节  专项转移支付:偏好错位下的积极均衡策略

第四节  对口支援和干部派遣:国家能力支持下的特殊转移支付

第五节  转移支付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税收制度演变逻辑: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两个嵌入与两个匹配

第二节  1949-1980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单位

第三节  1980-2013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企业

第四节  2013年后的税制改革:迈向嵌入社会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税制结构的重构:从国民收入循环出发

第一节  传统税制结构划分方法的弊端

第二节  按国民收入循环划分税收结构

第三节  关于税制结构的四个命题

第四节  税制结构与税收原则的关系

第五节  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第六节  结论

第九章 地方税系的建设原则与方向

第一节  建设地方税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整体原则

第三节  当前地方税建设应以受益原则为导向

第四节  税种性质与对应政府层级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十章 匹配两个积极性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

第一节  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困境

第二节  开征零售税并作为地方税

第三节  增值税分享改革的方案

第四节  开征房地产税并作为中央税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序言

对从事财政研究的人来说,2013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事件,也是改变财政研究和改革方向的一个大事件。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要论断,并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并在“十四五规划”提出关于“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若干构想。近十年来,中国财政学界不断思考,财政推动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建立什么样的“现代财政制度”?

仔细想一下,中央提出这个判断也不稀奇。揆之历史,财政自来称为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它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前总理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站在改革者角度看,财政必然与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在传统财政学研究框架下,将财政作为一门公共经济学看待,它主要研究的是政府与市场间的经济关系,由此所建立的理论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家治理是“五位一体”的治理体系,经济、社会与政治,哪个不与财政有密切关系?

学界一直为财政学究竟属不属于经济学而展开争论,我认为,学科分类只是为教育和科研的管理方便而设,社会实践本身是生动的,它的运动轨迹只受实践法则约束,哪会只在学科藩蓠内活动?只要是能够更好地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只要是能够有利于实践问题解决,那么任何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参与财政研究。何况,跨学科研究说不定有移步换景、推窗看月之妙呢。

党的十八大后,我一直围绕着“国家治理财政”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这两大主题展开研究,2016年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现代治理框架中的中国财税体制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慢慢形成“国家治理财政论”分析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提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一系列设想,其成果就集中在这部著作中。

概括而言,本书关于“国家治理财政”论的主要观点为:财政活动的出发点应从提供公共物品到增进公共秩序;以“经济有效、社会有序、政治包容”为目标可建立“国家治理财政”的基本框架;现代财政制度的职能为保护、生产和分配;国家能力的核心是市场增进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财政对两者均发挥重要作用;财政制度设计要注重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而积极性的内涵会随着历史发展阶段而变化。

本书关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观点为:预算制度建设要民主法治、透明高效;财政收入制度要法定统一、嵌入社会;财政支出制度要社会参与、保护社会;政府间财政关系要寓活力于秩序。涉及具体财政制度改革设计,观点为:财政事权分配要按分权与制衡相结合原则,向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两头集中;干部派遣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以人为主的转移支付;在“上下相维”治理结构中,分类转移支付可以兼顾调动地方积极性与解决政府偏好错位问题,应该在转移支付体系中给予明确定位并扩大规模;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征税环节要从国民收入循环体系中下移,并增加受益性税种;可以考虑开征零售税并作为地方税;增值税分享规则应从生产地原则转为消费地原则;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是重视收入功能、发挥局部调节而非全局调节的功能;当前房地产税改革应以中央税而非地方税为方向进行设计。

这些观点不少带有思想实验的性质,难免会有不落地嫌疑。我深知,财政是各方利益博弈平台,提出改革设想很容易,现实中每动一步似乎都要付出千钧之力。然而,历史前行的车轮往往缓慢而执着,当某一天我们回头看时,会猛然发现“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背景下,财政制度要不断地配合时代变局作出调整。作为研究者,最大的乐趣是在观察现实基础上可以超越现实纠葛,在思想上推演中国特色财政理论的逻辑,和设计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财政制度。在这种时代大变局中,如果这些思想实验居然有几个落地,并且效果还不错,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

本书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以及责任编辑的精心编校。书中部分章节是我与我的学生的合作成果,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的合作者是台航(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工作),第七章关于中国税制改革逻辑研究的合作者是张兆强(现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任教),感谢他们的参与研究。书稿是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财贸经济》、《税务研究》、《财经智库》、《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发表文章基础上重新整理而成,感谢这些期刊和编辑们的支持。

是为序。


五、丛书介绍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凝聚中国人民大学一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总主编为张东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刘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丛书分卷册主要作者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各院系所学科带头人。

作者团队认真分析研究了“十四五”时期以及20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6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9大远景目标、12大具体举措,围绕新发展、新理念、新格局,策划出版了这套“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组织撰写出版这套“丛书”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主要出发点,着力探索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积极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