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圆桌论坛第5期——从政府预算报告看2021年财政政策
时间:2021-03-08朱青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首席教授朱青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充分体现了“不急转弯”的政策思想,“转弯”即压缩赤字规模,体现谨慎的理财思想;“不急”则要求消减赤字的力度不要太大,以便对市场恢复元气“再帮一把”。通过债务利息负担和财政收支占比的国际比较,他指出,我国政府的债务规模虽然并不是太大,但利息负担过重,债务增长的势头也不得不防。他还提出“税收政策跷跷板”的观点,即为了企业纾困我们减税降费但同时却加大了财政收支困难,所以今后需要权衡减税降费力度和预算平衡难度。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他强调要把“更可持续”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条件,今后要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目标要精准。
何代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围绕预算报告谈了几点思考,主要包括:去年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扶贫、生态、民生等重大问题的体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财政投资如何提质增效;赤字率和财政缺口问题;省以下的财力三保问题;减税降费的政策红利;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预算绩效的优化管理;隐性债的潜在问题;现代税收制度建设;创新升级问题等。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结合政策实施效果阐述了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财政透明、预算公开的问题,涉及公开层级、公开性质等。其次是减税降费政策,探讨了直达机制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增强企业获得感。最后,从政府绩效评估的角度,评估财政资金是否到位、财政预算与财政绩效挂钩等。
李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明就“加快构建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展开分析。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是对支出安排的理解,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不急转弯。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预判,分析经济的韧性与脆弱性、国际竞争持续性;以及考虑政策延续、补短板强弱项的客观需要。第二是对重点工作的理解,主要包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即强调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第三是保障重点工作的举措,可总结为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四是如何调整机制体制,可以通过高质量推进预算约束、强化激励机制作用等。
王秀芝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秀芝从预算管理方面谈了几点看法。预算编制方面需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管理,以及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预算执行机制方面需要完善资金直达机制、改进财政支出标准化。财政决算方面应完善政府财务综合报告。绩效管理方面,进一步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以及完善绩效评估。
梁季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负责人梁季谈了对减税政策的看法,她总结为统筹促进企业复原与财政可持续、以最小的财政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执行制度性减税、新增结构性减税,对冲部分政策调整成本。另外,她还通过现实数据,探讨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和企业获得感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马光荣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马光荣就“从两个维度看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展开分析。第一个维度,除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外,赤字和专项债规模都与2020年接近,可以看到财政政策是超预期积极的。第二个维度,从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仅安排增长1.8%可以看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大。财政政策的积极度适中,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在如此高的赤字规模下仅能实现财政支出勉强维持正增长,因此需要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另一方面旨在不搞“大水漫灌”,不追求经济增长的过高速度,但更重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性”。
吕冰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吕冰洋作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了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也指出财税所就是要通过学术研究来履行社会责任、推动财政学科发展。针对预算报告,他认为仍有几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如何构建财税金融体制;如何构建地方税系;如何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如何保持专项债成本收益平衡;如何保障社会保险可持续问题;如何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如何开辟财源;如何进行财政政策效果评估。这需要学术界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愿意为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