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松:关于地方政府股权资产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4-12-252024年12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与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4年第13期(总第21期)——“地方政府股权资产报告发布与股权财政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财达证券副总经理、河北金融学院教授胡恒松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围绕地方政府股权资产报告作了分享,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下文整理自胡恒松在论坛上的发言。
一、关于地方政府股权资产的一些想法
首先,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国有股权发展程度以及地方举债密切相关。从A股上市公司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广东省、江苏省等GDP排名靠前的省份,其地方国有上市企业数量、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以及总市值也位居全国前列。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国有股权发展也较为成熟。从债券融资规模来看,2024年江苏省城投公司融资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远超其他省份,年融资规模约等于融资规模靠后的22个省份融资之和,浙江省、山东省城投债融资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三位。此外,从今年2万亿元化债额度分配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现实——江苏省最多,高达2500多亿,而河北省的置换额度是200多亿,这与债券发行量与资金使用效率是分不开的。适度融资能够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则更能带动地方自主财力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以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在直接融资方面则发展较为滞后,这不仅使得东北较难解决资本金短缺问题,国有企业股权规模自然也较小。在多年来的投融资工作中,切身的感受就是近十年东北地区在投融资领域业务较少,尤其是自东北特钢违约事件发生以后,区域内融资成本明显上升,雪上加霜。
其次,目前债务置换规模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结合当前的债务置换计划,“12万亿”化债资金或远远不够。地方政府专项债是专款专用的,债务置换计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缓解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但并没有解决增量资金问题,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目前还没有大批量资金“托底”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一般公共财政收支缺口持续扩大、税收收入下滑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情况的存在,地方政府仍面临一定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缺口。
最后,关注区县级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实践中,大部分地级市层面的国有资产都已经做了梳理,但一些区县的国有资产存在闲置且较为分散,有些甚至负效经营,有必要对这些区域内的优质资产和重要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得区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梳理与利用。
二、建议
第一,动态精准分析上市公司。以省为单位,将各省上市公司股权资产相关数据及信息同步披露出来,再进行修正。如果本省目前的数据和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有较大差异,可以进一步修正。目前,多地财政开始探索向“股权财政”转型,并形成“合肥模式”、“深圳模式”等典型模式。其中,以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等方式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主要方式之一。不少项目成功后,通过减持或股权交易等方式让更多民企介入,并坚持提高一级市场投资回报,以实现对地方产业以及企业的扶持。
第二,关注公募REITs的蓝海市场。基础设施领域和房地产行业已经逐渐由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2020年至今公募REITs推动迅速,相关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地方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公募REITs长期权益资金,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底层资产运营管理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募REITs的审核和上市目前是多部门主管,审核比较严格,在实际经营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做好关于资产的动态分析。这是从刘元春教授翻译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主要原因之一是资产大幅缩水,如原来资产负债率为80%,如果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跌30%,就会导致资不抵债。因此,在“股权财政”的推进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尤其要密切关注投资的产业发展情况,避免出现类似当前房地产企业出现的因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困境。相应地,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使产业资本稳步增值,将正向推动股权财政的再投资,实现良性循环。包括报告中统计的国有股权,应该说其也有动态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可以针对其估值进行一些阐述。同时,参考日本等国际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不少日本国有企业积极在亚洲进行布局,包括在中国。因此,报告中可以加入具体描述关于中国国有股权未来出海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出海了,像苏州的商会每个季度都组织企业到东南亚考察,抓紧海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