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减法
时间:2019-04-222019年4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了第二期财税圆桌论坛,主题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应如何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尹恒教授做了主题发言,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当前,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我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该如何发力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一、减税降费也是积极财政政策
从政策强度上看,2019年可以说是减税降费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策基调上一直强调结构性减税降费,但实际效果中民间、市场和实体企业感受程度较低。结构性减税有增有减,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减税。与以前年度相比,今年减税降费的高度、强度都有实质性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增值税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减税政策,社会保险降费行动也在有序安排中。
本质上,上述的减税降费政策也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从供给学派和中国实际国情两个角度理解。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理论)描述了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处于一定状态下,减税反而会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有可能不减反增。传统认为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而减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太长、渠道太复杂,实际效果也存在争议。不过从经济理论上看,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活力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国2015年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过去几年,“三去”工作都有侧重点地得到展开,今年开始重视“一降”工作。“一降”工作中,核心的政策当属减税降费。供给侧改革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利好的财政政策,而降税减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核心或关键的一环。
二、在政府的支出端要谨慎,尤其地方政府基建项目要做好评估工作
2014年以来民间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近两年有所好但总体状态依旧不活跃。政府主导的投资过去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过去常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但是去年最低谷跌至3%左右,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按照传统思维,在经济总需求不足时作为强心针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首要选择,扩大政府支出,其中最主要方面便是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在打政府投资“强心针”之前,需要做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基本项目评估或论证。
尹恒教授通过自己长期观察点的实例进行了论证。基础设施是地方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在中西部地区,交通便利程度不够,观察点城市之间修建的高速公路打通了彼此间联系,此时投资的边际效率非常高,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从2014年开始,观察点城市又跨过大江大河修建一条高速铁路,但工程修修停停,到目前尚未完工通车。实际走访当地的群众和基层干部中发现,在高速公路通车后修建铁路属鸡肋工作,原因在于铁路一旦运行,估计上座率会非常低,其营运收入甚至无法补偿高铁日常运营成本。这表明此地高铁的投资效率的低下。地方某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到达一定状态时,若不顾实际打强心针刺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如同饮鸩止渴。刺激性财政支出政策一定不是为项目而项目,需要做好严格的项目论证,甚至是第三方项目评估,而不能拍脑袋决策,一哄而上。
三、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二者边界,避免财政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十八大提到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十九大提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围绕十九大的纲领重新反思财政行为:财政做的事情边界在哪,是否存在越位让市场配置作用失效,实际工作中是否存在缺位使得财政政策没有充分发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方向是肯定和明确的,近来政策也在朝这一方向努力,比如营商环境改善中政府职能做减法。尹恒教授用自己最新的研究对此进行注解,认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消除经济中存在的扭曲,带来的红利非常可观:目前仅通过释放改革红利就可以贡献年经济增长率约3个百分点。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减少经济要素配置的扭曲,预期会给我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以上内容选自作者在IPFT财税圆桌论坛上的发言,经作者审定。)
责任编辑:刘潘 詹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