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2》点评
时间:2023-02-032023年1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3年第1期(总第4期)——2022中国财政发展指数发布会暨2023年财政政策展望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杨志勇研究员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对指标的选择与构建进行点评并提出优化建议。下文整理自杨志勇研究员在论坛上的发言。
首先,祝贺人民大学财税所马光荣、吕冰洋团队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成果的发布。全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聚焦各地财政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化问题,很有意义。一方面,地方财政收支在全国财政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支出占全国支出的85%以上,如果看全口径,这个比例会更高;另一方面,各地财政收入分化现象很值得关注,报告展示并分析了2008—2021年的数据变化,揭示出了一般性的规律,对于理解后续年度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化现象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量化分析,问题因此看得更准,并提出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财政问题经常涉及财政收支,在特定的体制机制下,财政收支和政府收支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识是,我们学术上所谈的财政问题不应该局限于一般公共预算。报告中的财政发展指数是一个全口径的、广义的概念,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概念。
研究团队所构建的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从财政的收支平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维度对各地区财政运行情况进行刻画,并采用比较流行的画像、“体检报告”等生动的语言来表述,非常形象,并为相关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下面我重点就报告中财政发展指数的指标选择及指标体系的构建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财政收入稳健指数这个指标选得非常好。从人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比、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四个方面来构建指标,非常准确地反映了财政收入稳健情况。报告中指标确定的原则、赋予的权重、规模、结构都比较合理,可以看出经过了反复的斟酌考量。过去我们评估财政收入质量,一般都是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之比,比如85%以上就能得100分。但这个报告用四大税种收入占比反映财政收入的质量就很有意义,至少可以和现实的一些做法形成互补。人均财政收入权重设在70%,设得比较高,对于收入稳健来说是非常合理的一个权重。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指标和提法也可以商榷。土地财政依赖度对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地方政府收入稳健程度的影响确实值得高度关注,它本身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报告提到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会弱化财政收入的法治程度,这种提法可以商量。我们会这么想下去,现实中如果说发达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至少土地财政收入的规模发达地区肯定更大),那发达地区法治化程度是不是真的更低?只是从指标层面来看,这里可能有点问题。
第二,财政支出优化指数选择人均支出作为反映财政支出总量的指标,也选取了一些结构的指标,是合理的。权重的选择本身既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又有相关专家还有团队的权衡取舍,因素较多,但我想在总体思路上有很多比较合理的,体现了总量指标与结构指标的有机结合。
第三,财政平衡方面设置了两个指数,一个是债务可持续指数,另一个是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
这里一个比较难的是地方债有关数据的选择与取舍问题。比如提到的广义债务包括显性债和隐性债,显性债没有什么问题,而隐性债本身争议较大。我们肯定不能只看显性债,还要看隐性债。关于隐性债数据的取舍,这方面因为缺乏官方公布的明确数据,肯定有很多有争议。大家对数据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整体来看,报告指标的选择还是比较合理的。
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非常重要,对地方财政也非常重要,目前通过统筹解决,但统筹之后还会产生其他问题,未来是一个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四,预算管理规范指数的选择。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幅度,也是吕冰洋教授及团队经常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审计违规金额占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我们注意到,违规金额占比在年度中可能会波动比较大,但特定年度某一个问题暴露的时候,可能在数据有比较多的体现。从动态趋势来看,这个指标怎样使用,还是可以做进一步探讨的。
预算透明度这个指标也不错。目前,预算透明度借鉴了清华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自己团队的角度来说,后续另外构建一些指标可能更好。
第五,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均等化的指标是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正常情况下,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水平较高,但是公共服务提供和财政体制有关,在一些特定地区,这个指标可能是反直觉的,如果我们能对此做出解释也是很好的。
总体看,整个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综合性、代表性、客观性、可得性方面,我都是非常赞成的。整个财政地区发展指数的7个方面指标,31个分项指标构成是非常好的,后面也对各个分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总体来说,整个报告是非常高水平的报告。当然任何一个研究成果不可能尽善尽美,后续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最重要的是逻辑自洽,体系构建上应该充分体现主客观的结合。比如说,报告本身沿用了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区方式,未来可能可以做一些优化,因为从收入角度来说财源依赖结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力提效,政策有效落实的基础是财政正常运行。地方财政能否正常运行或者运行当中的绩效直接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看到报告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中的研究机构,能够给出这些非常扎实的研究,以研究作为基础,结合数据特别是结合官方的一些数据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对于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对有关部门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2023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财政政策的挑战仍然非常大。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形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增长快财政收入形势才会更好;另一方面,各地财政的一些问题分化还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希望团队继续关注这些情况,并结合现实变化不断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