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内容提要:目前财政问题已经突破公共财政的概念,呈现出财政的金融化倾向。目前的风险所在、货币化后风险是否会转移以及如何预防财政支持下的金融货币政策风险爆发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要采取清晰的手段,使得财政和金融的交织更加协调配合,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控制住地方政府的风险。在202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财税圆桌论坛第4期——从政府预算报告看积极财政政策”线上研讨会上,刘怡教授以《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为主题做了发言。
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如何有效结合,从而增强政策效应、提高市场效率,值得我们关注。财政问题已经突破原来公共财政的研究范围,不只是“四本预算”。现在比较核心的问题交织在财政的金融化倾向,就是通过向金融部门融资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以前我们看到货币政策更多的是调整总量的概念,而现在所谓的新型货币政策也是精准地来执行一些政策的目标,比如对扶贫、小微企业,可以看到是通过财政贴息方式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现在的风险到底在国有企业,比如投融资平台?还是在金融机构?更多的争议可能在财政支持下的金融货币政策,最后风险在哪儿爆发?能不能够控制住可能的风险?
考虑财政和金融这些政策的协调配合上,可以有很多的事情去做。最近我们通过网络会议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金融机构、财政部门等开展调研,这几个角度看起来,风险确实是存在的。比如金融机构明明知道财政有风险,还要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名义上看起来通过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地方政府确实割断了这个联系,但实际上背后还是地方政府;银行的利率是不是真正反应了市场对这些金融产品的评价,比如我们借钱给地方政府,利率是怎么来定的?我们知道的情况是,利率不是完全反映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地方会以财政性存款放在银行为条件,要求银行把利率降下来。因此,财政和金融的交织怎么样能够有个很清晰的手段,让它们更好地配合,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架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之上的协调部门,比如国务院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机构,把这两个部门协调起来。现在金融机构在把钱借给财政时,也知道财政的风险,但还是要借,金融机构在签协议时会想办法确保地方政府最后会承担这些风险。关于赤字率3.6%以上是否合适,我个人认为,量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比如财政通过专项债或者特别抗疫国债借来的钱,最后能变成什么?是不是真正地可以有收益,能够控制住风险,最后不爆发地方债引发的金融风险,这更值得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非急需、非刚性的支出要压缩50%以上,如果真的能够压这么多,是不是这些支出都不应该支?传统的财政问题到底是什么?和这些新型的金融和货币政策相联系的问题都特别值得我们去重视。我们现在的一些减税措施,也不再使用长久性的降低税率的做法,开始采用阶段性的方式来解决短期的困难,比如定个期限,从6月底延至12月31日。
总结来看,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赤字规模的多少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资金使用的效率,我们是不是能够确保效率的实现。我们已经这么多年在刺激经济增长了,还有多少项目是有高收益还没有做的,这值得大家关注。希望研究财政问题的专家更多地交流,把财政金融问题搞清楚。地方政府风险是不是能够控制得住,从而使得这么大规模资金下来以后,能够有个可靠的去处。
财政金融的协调配合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财政金融化的风险防控。就地方政府层面,目前财政和金融的主要问题在于常常将二者混在一起,金融承担了地方政府融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能,融资平台也在这其中扮演过比较负面的角色。财政金融化的问题,实质上就是风险防控的问题。为助力经济增长,同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财政和金融政策形成合力、相互协调。这也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