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房地产调整到了什么阶段,中国改革,2025年第5期
中国服务消费的特征事实、制约因素和提振路径,新金融,2025年第8期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的现状、症结与对策,经济导刊,2025年第7期
我国财政政策远景展望: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第3期(与晁云霞合作)
美国制造业回流与中国应对,中国改革,2025年第2期
坚定信心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金融博览,2025年第1期
全方位扩大内需稳增长,经济导刊,2025年第1期(与马家进合作)
化债之后与“特朗普冲击”: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中国改革,2025年第1期
2025年财政稳经济发力方向及提高赤字率的三重效果,现代金融导刊,2024年第12期
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中国财政,2024年第24期(与牛琴合作)
发展优先 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中国财政,2025年第8期
新冠疫情对经济、资本市场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及应对,金融经济,2020(02)
启动“新基建”正当时,中国金融,2020(06)
日本、韩国应对美国高科技遏制的启示,国际金融,2019(02)
深化产权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竞争——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建议,国际金融,2019(09)
积极财政政策“不急转弯”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财政,2021(07)
大国制造与国际竞争——谈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与挑战,国际金融,2021(11)
中国的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国际金融,2022(04)
积极财政主动作为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国财政,2022(16)
2023年地方财政面临的形势、风险与应对,中国财政,2023(04)
提升消费意愿和能力 努力扩大服务消费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不足,而是需求不足,继续抓着生产不放,一味增加劳动投入量,有可能加重“内卷式”竞争。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闲暇时间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明,包括对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消费的促进、对生产的反哺等。而且,社会和收入的分布是分层的,不同群体面临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不同,中低收入群体的约束是收入不足、中高收入群体的约束是时间和高质量供给不足。如果中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消费,这将带动中低收入群体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其增收,不同群体的需求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增加假期有助于激活更多消费场景来消化庞大的产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优先 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较去年更加积极,体现在力度更大、节奏更快、方式更多、结构更优、与市场沟通更顺、政策间协同性更高,将发展置于更高的位置。同时,强调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推动消费税改革,规范税收优惠,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理念变化、具体亮点与优化方向
2025年3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5年第1期(总第22期)——“从预算报告看2025年财政政策”在线上召开。罗志恒首席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深入分析了“更加积极”财政政策背后的理念、亮点以及政策优化等方面。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释放的改革信号与亮点
数字经济时代财税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年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和数字税收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4年第10期(总第18期)——“数字经济下财税体制建设”在线上召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财税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专项债反思——为何持续扩张?何去何从?
2023年9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市忠慧律师事务所协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3年第5期(总第8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制度演变、作用与改革”研讨会召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就发布的《弘毅前行:专项债券的中国之路(2018-2022)》报告探讨了专项债持续扩张的成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财政如何促消费、促投资?平衡短期应急与中长期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要“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明确了提振信心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在扩大内需方面,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首要位置,同时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当前,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事关当前稳增长、稳就业和社会民生稳定,更事关新时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顺利推进。专项债的作用、结构特征与问题
2023年3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3年第3期(总第6期)——“稳增长、防风险的专项债作用”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从地方政府债务整体入手,再聚焦到专项债具体作用与结构特征的分析,指出专项债目前存在资金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并提出分类解决资金需求、调整债务结构等应对方案。从《预算报告》看2023年财政形势与政策
2023年3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5期)——“从预算报告看2023年财政政策”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受邀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嘉宾,从加力提效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两方面解读预算报告,并对新常态以来财政运行的五个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地方财政风险及改革方向
当前地方财政运行特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上收支矛盾加剧。一般公共收入下行的同时,土地出让收入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行,同时又叠加了债务到期的高峰。二是纵向结构上,财政压力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县层面。部分区县流动性和支付风险上升,部分区县的库款支付能力降低到了3-4天。部分区县的财政重整风险上升。目前部分区县的利息支出占比接近或突破10%,按照国办2016年的文件,这涉及到财政重整。未来还可能面临房地产风险财政化、金融风险财政化、通胀风险和突发的地缘政治等引发的五大财政风险。